1055
2024-11-01
电力行业作为碳排放的主要领域,其低碳转型对于实现“双碳”目标具有重要意义。电网企业在碳管理方面,围绕 “算碳精准化” “管碳智能化” “降碳实效化” “融碳灵活化” 的目标,寻求涵盖“碳排放核算标准、碳排放数据管理手段、碳排放成效、电碳市场贯通”等内容的碳管理模式优化提升策略,以满足电网企业服务全社会降碳和公司自身降碳需求,增强绿色低碳发展本领,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本文聚焦电网算碳、管碳、降碳、融碳四个典型场景,提出企业碳管理体系优化策略。
*图 电网企业碳管理体系
一
构建电-能-碳核算引擎,增进“算碳”准确度
2013年出台的《中国电网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(试行)》明确了适用范围、引用文件、术语和定义、核算边界、核算方法、质量保证和文件存档以及报告内容等。遵循政策指向,聚焦“碳排放核算精细化、高效化”目标,本文建议从碳排放数据及时性增强、时间维度拓展、电碳因子更新实效提升等方面开展企业碳管理体系优化工作,具体如下:
01
01
构建“电能碳”数据库。集合全国及省级能源统计年鉴数据、公司数据中台的电源及用电数据等,包括能源供应数据、能源交易数据、能源消费数据、能源企业数据、电量负荷数据、电力用户数据、双碳数据、经济数据以及典型行业数据等9大类数据,形成“电-能-碳”模型数据库,为精准测算奠定基础。
02
02
构建“电能碳”分析指标库。基于电能碳监测、分析、调控、预测等应用需要,统一“电能碳”分析指标口径、分析方法,为精准分析奠定基础。
03
03
优化区域碳排放核算方法模型。创新建立“以电算碳”核算方法,可实现特定区域的“年度”“季度”“月度”等不同时间尺度的碳排放核算;以及“区域”“行业”“企业”等不同颗粒度的碳排放核算。
04
04
构建电网企业碳排放核算工具。基于典型算法模型,打造电网企业碳排放核算工具,通过模型参数、算法的可视化和自主定义,实现模型算法的适用性。
二
构建数字赋能驱动引擎,增进“管碳”智能化
针对电网企业内部碳管理业务数字化程度优化提升需求,本文建议从“碳管理业务数据可追溯化、碳管理数据应用与应用场景充分挖掘、碳管理服务支撑加强”等方面,开展企业碳管理体系优化工作,具体如下:
一是电网企业内部碳管理业务涉及大量表格需要填报、汇报,人工处理工作量大且难以保证数据的可追溯性;二是碳管理数据应用场景原创性强、数据分析挖掘能力不足;三是电网企业对外开展碳服务缺少平台支撑,系统性和品牌效应不强。立足现状问题,本文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优化:
01
打造企业双碳数据线上填报管理平台。通过分析以及标准化企业双碳数据需求,将线下数据收集工作转为线上管理,尽量减少数据人工收集、汇聚等工作。
02
深入剖析碳管理重点业务的数字化需求。分析重点业务的工作流程、关键环节和数据需求,挖掘双碳数据应用实践场景,支撑数据资源高效动态管理。
03
构建省级电能碳支撑服务平台。通过融合系统内外能源电力、碳排放数据,以电为核心,构建“经济-能源-电力-碳排-环境”全要素分析场景,包括电能碳监测、电能碳预警、电能碳分析、电能碳预测以及电能碳工具等,深度挖掘碳排强度标杆企业及减排潜力大的行业产业,靶向引导经济产业结构低碳转型。
三
构建技术创新驱动引擎,增进“降碳”成效性
明晰电网企业各项业务碳减排贡献力是“降碳”的关键,围绕“降碳成效清晰化”的业务需求实际,本文建议从“电网企业碳减排贡献可量化、边界清晰,降碳方向重点聚焦、任务明确,节能降碳示范项目可复制、可推广”等方面,开展企业碳管理体系优化工作,具体如下:
01
01
精细化服务“双碳”目标贡献力指标统计分析工作,通过目标比对、现状评估、分析原因、总结经验等,客观评价贡献力指标管理工作执行质量,动态调整各分项指标年度计划,分析各专业的阶段性重点任务,提出实施建议,实现指标闭环管理。
02
02
开展典型绿色低碳供电系统示范项目,如针对旅游资源丰富地区,加快全电景区建设,结合“全电景区”认证标准积极开展社会化认证服务,推动全省5A级景区全部实现全电化改造。
03
03
健全负荷管理体系,加强可调节负荷资源库、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建设,应用新能源云做好储能项目接网服务,如铁塔基站负荷聚合、工业负荷柔性互动控制。
04
04
积极推进工业企业、公共建筑、产业园区等重点领域节能提效,引导用户实施节能改造,深化应用省级智慧能源服务平台。
四
构建市场协同驱动引擎,增进“融碳”灵活性
电力、能源、碳排放三者互相影响、相互作用,聚焦“电力供需有效协同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、碳排放量有效控制”的业务目标。本文建议从“电力市场和碳市场协同联动、供应商绿色转型有效引导、绿色产品评价标准化“等发面,开展企业碳管理体系优化工作,具体如下:
01
推进电碳协同,助力碳市场建设。以绿电交易为枢纽,着力打破电-碳市场交易壁垒,推动电力市场和碳市场在政策、规则、数据等方面的协同,开发多样化的绿电交易产品,如绿电证书、绿电期权等,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,实现两个市场的有机融合。
02
深化电网企业碳交易机制,应对碳市场变化。研究完善“交易前准备、交易中操作、交易后处理”的电网企业全流程碳交易体系,充分运用交易工具,为企业碳资产管理降低成本、对冲风险、取得收益,应对将来电网企业可能纳入碳市场后带来的经营挑战。
03
发挥链长作用,引导产业链转型。梳理电力供应链管理环节碳排放分布情况,设计供应商绿色评价指标、标准、分值权重等,构建供应商绿色评价体系,引领绿色供应链示范建设。
小 结
综上所述,通过全面优化电网企业碳管理体系,焕发国企绿色品牌彰显新活力,推动企业算碳管碳全面增强,助力电力行业碳管理水平上新台阶;推动降碳融碳明显提质,助力社会节能减排开创新局面。
作者:汤洁
部门:佰聆数据研究院
注: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,欢迎转发和评论。转发、转载、转帖等须注明“稿件来源:佰聆数据”,违者佰聆数据将依法追究责任,谢谢!